廈門眼科中心遺傳眼病門診龐繼景教授(在線咨詢):我從事基因治療已將近20年,先簡單介紹下基因治療的原理。
眾所周知,人體很多功能依靠蛋白運行,比如眼睛里的某些蛋白使人視物,而蛋白是通過基因轉錄翻譯表達出來。若基因突變無法合成正常的蛋白,它便喪失了其功能。
雷柏氏先天性黑朦2型便是由于某個重要的基因(RPE65)突變后不能產生一個重要蛋白,即產生視力的感光物質,所以這類患者喪失了視力?;蛑委煹脑硎峭ㄟ^一種(病毒)載體把相應的正常的(RPE65)基因轉入到患者視網膜的相關細胞里,這樣可以通過轉錄翻譯表達出正常的蛋白(感光物質),恢復視力,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問題。
為什么基因療法在視網膜遺傳病治療的臨床試驗上首先獲得成功?
基因療法大部分通過病毒載體,而病毒載體是通過懸濁液體注射入病變部位。比如說血液病,我們注射入血管后很快稀釋掉,所以需要的量很大,而且轉染率很低,這是一個難題;比如把細胞死亡的基因轉到腫瘤細胞里,注射時很難在實體腫瘤某個部位注射進去后讓它彌散開來,載體沒有接觸到的腫瘤細胞還是在繼續(xù)分裂生長。
視網膜有一個很好的解剖結構,叫做視網膜下腔,是經常發(fā)病的兩種細胞間存在的一個潛在腔隙,把藥打入視網膜下腔后,可在一定范圍內擴散,用少量的藥就可以轉染較多的病變細胞,這樣比較容易治療,不容易產生毒性。尤其視網膜下腔具有免疫豁免作用,又能避免免疫反應。所以Luxturna成為美國藥監(jiān)局通過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基因治療用藥不是偶然的,這與視網膜的特殊結構息息相關。